感遇(兰若生春夏)
诗词标签:
译文
逐句全译
注释
1
兰若: 兰花和杜若。草木茂盛一片碧绿的样子。即“菁菁”,繁盛的样子。
2
幽独: 幽雅清秀,独具风采。空绝林中群芳的秀丽色彩。草木的花下垂的样子。覆盖。
3
迟迟: 慢慢。形容微风的吹拂。
4
岁华: 一年一度草木荣枯,故曰岁华。动摇、脱落。
全文
收起
赏析

这首诗以芳香的兰、若,比喻有才华的志士。表明他们虽想流芳百世,但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坎坷一生,终无所成。好比兰若虽然品格高洁,幽香清雅,独冠群芳,但在时光流逝、秋风降临之际,也有岁华零落、芳意难成之憾。诗的前四句,盛赞兰、若风采秀丽;淡雅天然,它们生长在春夏之间,叶子青青,长势非常茂盛。它们不像桃李那样竞艳争荣,也不像荷花那样亭亭玉立。它们开放在树林之间,红花紫茎,独标异采。竟使林花为之减色。它们没有辜负自然的禀赋,抱着芳洁的心愿,为人世带来了芬芳。它们的情操,是可以和有才美的志士相比的。

诗的后四句,先以“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两句,感叹时光流逝得很快:白日渐渐地西沉了。秋风不觉已经飘动了。兰若此时处于秋风的侵袭之下,也不免有芳华易逝的愁思。接着又以“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两句,深沉地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经过秋风的摧折,兰若的香花,也竟归于凋落他们所怀抱的美好的理想,也就落了个空,不能最终有所成就。这也好比志士一样,虽有济世利民的宏愿,但人世间的重重折磨,又使他们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全诗意境深沉,引人深思,美好的心愿和崇高的志节,在外界的侵凌之下,并不能对生命的世界有多少贡献。志士仁人们,应该怎样正视这个严酷的现实呢?

全文
收起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举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敢于针砭时弊,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张不能实现,便于圣历初(698)辞官返乡。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终年仅四十二岁。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他是倡导唐朝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的风格,著有《陈伯玉集》。
全文
收起作者
作者作品
更多关于陈子昂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