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诗词标签:
译文
逐句全译
注释
1
阴符: 古兵书名。阴符经。旧题黄帝撰,言虚无之道.修炼之术。又历代史志皆以《周书阴符》著录兵家。而黄帝阴符入道家,判然两书。此当指《周书阴符》。
2
二石: 古代计量单位,约为现在的二百四十斤。
3
玉花骢: 又称菊花青,是一种良马。
4
电抹: 形容宝马飞奔,迅如闪电。
5
乌丝阑: 指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
6
龙跳: 比喻书法笔势纵逸雄健。
7
牛角书生: 指李密,亦用于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8
虬髯豪客: 指唐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的人物虬髯客,为豪迈卓异之士。
9
折简: 亦折柬、折札。言其礼轻,随便。
10
请缨系粤: 用汉终军请缨出征南越事,粤,同越。
11
檄: 下文书征讨。
12
目视云霄: 指眼界高。
13
折腰: 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14
燕然未勒: 燕然,指杭爱山,位于今蒙古境内;勒,指刻石记功。
15
草草: 随便。
16
迢迢: 形容路途遥远。
17
磊块: 一作垒块,谓胸中郁结不平之气。
18
休休: 罢休。
19
鬓改: 鬓发改变颜色。
20
颜凋: 容颜衰老。
全文
收起
赏析

词以慷慨悲歌,气若贯虹的笔调,将少年的意气与老年的悲慨,强烈地表达了出来。

词的上片,词人回忆年少时意气风发、征战沙场的光辉岁月。一卷《阴符》说明词人年少熟读兵书,深谙用兵之道;而“二石硬弓,百斤宝刀”则突出他力大无穷,身手不凡。“一”“二”“百”三个数词,读起来如泉喷涌,咄咄逼人。开篇三句将词人文武双全、雄才大略,气度非凡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接着以去声“更”字领格,统领四个偶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激壮之情随之奔涌而出。接下来四句写词人扬鞭策马奔腾,速度犹如风驰电掣。“更玉花骢喷”至“谈笑皆堪折简招”几句写词人年少时文韬武略,广交贤能,与志同道合之士煮酒论天下,豪气千云。“龙跳”二字,极言其书法苍劲有力,有如蛟龙跳跃。“谈笑皆堪折简招”,把他们的从游关系,写得随便、热烈而又亲切。在九个四言偶句之后,突然出现这一平仄协调的七言句,显得音律和谐,语调从容,从而反映出主人公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带有儒将风度的英雄。歇拍三句略一转折,歌颂他怀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从语言上看,又恢复了四言格局,庄重之中饶有豪迈气概。整个上片,尚文习武、谈笑交游、建功立业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实际上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片,词人先以一语扫过,随即描写现在。“当年目视云霄”一句,表现了词人傲岸不羁的性格。“谁信道凄凉今折腰”,反用陶渊明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此时之不得志。上句回忆当年,下句慨叹当前,给读者以强烈的对比感。后一句的前面冠以“谁信道”三字,更加强了愤懑不平的感情色彩。词人以苍凉深沉的笔调抒写壮志未酬、英雄暮年的悲慨。在这种强烈对比之下,感情的浓烈,已是至极。结尾三句全从上面的“老”字生发,用的却是形象化的语言。“歌罢犹须着酒浇”突出作者的深重苦闷,唱歌也无法将其排解,还需借酒,但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休休也”是作者不甘而无奈的感叹,他回头看见镜中的自己,已经是白发生、容颜改,凄凉悲苦的感觉油然而生。

综合来看,词的上下两片对比强烈,过渡自然,语言精炼。词人用豪迈深沉的笔调,将一个已处暮年的爱国英雄渴望建功之志的情感充分而强烈地表达出来,全词豪宕疏放、雄肆激昂。

全文
收起
创作背景

宋南渡后一百余年,文恬武嬉,而刘克农却不忘恢复往日家国的志向,其思想志行略似于陆游。这首《沁园春》答友人词,就是在刘克庄感叹自己英雄老去,壮志未酬的背景下,所作的一首词。

全文
收起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县名)人。以世家子入仕,淳祐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累官秘书监、工部尚书兼侍读、中书含人、兵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一生关心国事,喜直言极谏,故屡进屡退,四次入朝,任职时间都很短。他长期闲赋乡居,对莆田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有细腻的观察、较深的了解,并将之反映于作品中,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全文
收起作者
作者作品
更多关于刘克庄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