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诗词标签:
译文
逐句全译
注释
1
道: 说。
2
闲情: 即闲愁、春愁。
3
抛掷: 忘记了。
4
病酒: 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5
敢辞: 不避、不怕。
6
朱颜: 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7
青芜: 青草。
8
满袖: 吹拂衣袖。
9
平林: 平原上的树林。
10
新月: 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全文
收起
赏析

此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上阕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内心感情的痛苦纠结;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难以排解的闲情愁绪。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掷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阕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首句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谁道”两个字,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掷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上面“每”字,下面“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惆怅”之永在长存。“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冯氏说出了遂径以殉身无悔的口气,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的话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结果。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在这首词中是完全写景的句子,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的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和“柳”。“芜”的青青草色既是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正式从年年的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的“新愁”。上面用了“为问”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从其尝试抛掷之徒劳的挣扎,到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写身外的景物情事,仔细玩味,这十四个字却实在是把惆怅之情写得极深。“独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眼前,而且“风满袖”一句之“满”字,写风寒袭人,也写得极饱满有力。在如此寂寞孤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何况又加上了下面的“平林新月人归后”七个字。“平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从前面所写的“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词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的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没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直立到中宵。

此词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全文
收起
创作背景

冯延巳生活在南唐前中期,其词内容多是些闺阁园亭之景,伤春怨别之情。这就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可能作者另有寄托,但本事不明,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全文
收起
作者介绍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全文
收起作者
作者作品
更多关于冯延巳的古诗